第三百一十章 官多不压身(2/4)

这样一部书,对朱祐樘明君的名声,可说是意义重大。

书成。

修书的功劳自然也一并下发,首功并不属于张周,而是内阁三名挂名的总编撰,但因三人本就已位列宰辅,官职暂时不变,却是朱祐樘当场言明会有嘉奖。

所谓的嘉奖,其实朱祐樘心中已有定案,就是给三人加封少师等官爵,同时也准备赐玉带和蟒衣。

但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未来一段时间执行。

三个总编撰功劳大,但也只是口头表扬,实际奖励没下。

在场大臣也都知道,这所谓的首功也不过是个幌子,真正有功劳,会升官的,还是下面那些真正干活的人。

“……加副总编撰翰林院侍讲张周,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程敏政为翰林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改国子祭酒兼礼部侍郎林瀚,为吏部左侍郎;进翰林侍讲梁储,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兼詹事府少詹事……”

一次加官有五六十人。

不过除了功劳比较大的这些,剩下的人多是要在未来几个月慢慢拟定的,毕竟也不是说一股脑全升上来就行,一个萝卜一个坑,只先把重点的官职给安排好,剩下那些侍读、侍讲、修撰、编修的,则要一个个去把官职调动理顺。

在场大臣最在意,也是最妒忌的,自然是张周以修书的功劳,直接升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这件事。

要知道这俩职位中,侍读学士可不是什么兼职的,是学士就是学士,这是在一个新科进士入朝不到半年的情况下……如果再加上张周现在身上背着的总制宣大军务、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的职位……

说张周是目前大明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权势之人,好像也不是不能这么说。

当然张周若被调回京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给他正职的六部尚书或左都御史职位,连五寺正卿也够呛,多半是腾挪个六部侍郎给他,以兵部侍郎的可能性为大。

文官自然知道以张周目前的功劳,做完了总制,回来当侍郎,是情理之中的。

他们现在也便在想。

既然皇帝给了张周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的官职,那让他回来再兼个礼部右侍郎的虚职,那就再合适不过。

等于说,张周一回朝,就把他的权力给架空了,哪怕他继续留在翰林体系,可能以后有晋升翰林学士甚至是入阁的可能,影响到大明中枢决策,但至少张周对朝廷的祸害,在短时间内会降到最低。

……

……

当天朝议还不止《大明会典》成书和嘉奖。

此事之后,朱祐樘又让戴义将张周派兵去威宁海日常巡防的事,当众公布。

因为此消息前日便已传扬开,在场大臣也不觉得有多稀奇。

朱祐樘则显得很振奋道:“……国朝对于草原的治理,以往多都流于纸面,出兵后即便有战果也多都即时回撤,如今要在草原筑城,并以牧民放牧、耕作以长久经营治理,算是为日后国朝安边塞之土定下规范。朕其实也希望秉宽能长久留在边陲,震慑狄夷,但朝廷上下也缺不了他。”

大臣一听。

这啥意思?

皇帝这么快就要把张周给召回来?不对啊!现在明明是张周出兵的时间段,提这个真的好吗?

“另外狄夷部族头领火筛,将会在三四日后抵达京师,礼部和兵部酌情拟定迎候之事。”朱祐樘又提了一句。

大臣又没听明白。

皇帝让礼部安排迎接,这能理解,让兵部参与其中……就算火筛曾经是兵部头疼的对象,可现在作为使节上贡到访,这跟兵部有何关系?

很多人望向刘健和马文升,似在等他们出来给定个基调,也想让他们为不明就里的大臣释疑。

可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尚书,都没有出来反对或是注解的意思。

……

……

朝议结束。

刚出奉天殿,一群人就把刘健等人给围住,有点大朝会之后要开小会的意思。

谢迁有驱赶之意,摆摆手道:“陛下要以兵部和都督府派人,或以火炮等震慑狄夷,这有何难理解的吗?”

刑部右侍郎何鉴道:“谢阁老,听陛下的意思,是要召张某人回朝,以他如今的官职回朝之后如何安置?如今西北未平,陛下召他回来,莫非西北的事就交给他人?”

“是啊。”人群后面有人在搭腔,“一个人背那么多官职,朝廷上下遇事到底应该听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