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剿了个寂寞(2/2)

陈勋道:“其实王中丞说得也对啊,咱以后留守在偏关,是不是说以后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没了?朝中有能掐会算的张仙师,还有安边侯这样的名将在,鞑子新败,现在他们内斗还没平息呢,以后咱就守着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吗?”

刘瑾一听瞪起眼来,面带奚落笑容道:“哎呦,听诸位这意思,很会打仗啊,是否以后出兵草原的时候,尔等也能冲杀在前?”

“这是当然。”陈勋就算知道这是在吹牛逼,但还是要把话给应下来。

刘瑾再怎么无能,那也是皇帝派来的镇守太监,代表皇帝呢。

朱凤则一脸黯然之色道:“鞑靼人别再来就好,我等守在这里,等朝廷换戍。”

一下子朱凤又成了众矢之的。

下面那些军将也听出来,原来我们眼中的名将,是个一心当闲人的大能啊。

别人都等着建功立业,而你却想着换戍,意思是想回京城过安稳日子?

王琼道:“诸位既然有沙场报国之心,陛下也一定会满足于各位,如今鞑靼中军帐已在河套之内,等秦制台到偏关,一场出套剿套的战事便会开启,诸位到时自会有机会实现胸中抱负。”

“剿套?”

陈勋刚才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一听要出兵河套,他的脸色分明在说,你们谁爱去谁去,我不去。

刘瑾道:“武平伯,机会摆着,是觉得机会太少?没事,先剿套,后面咱封狼居胥,一点都不带含糊。”

“呵呵。”

陈勋苦笑了一下,突然又用同情的眼神看着朱凤。

好像他现在又觉得,还是这位安边侯“识时务”,这时候换戍回京城过安稳日子,也挺好的。

王琼不想再听这群军中老油条掰扯,心里在想,要打仗还容跟你们商议?到时候要出兵,你们不去也得去!

“诸位,既然战事已结束,也该奏捷了,可有俘获牛羊?”王琼问道。

“没有。”陈勋道。

“马匹总有吧?”王琼继续问。

“两……匹,还有一匹跑了……”

陈勋也很尴尬。

说是杀了三个鞑子,如果三个鞑子连马匹都没有的话,那岂不是就告诉别人他们是杀良冒功?

现在好歹有鞑靼人的战马作为旁证,看看,我们杀的真的是“正经”鞑子。

“奏吧。”王琼道,“我等到偏关,也算是旗开得胜,犒赏三军,等秦制台到之后,再商议出兵之法!”

“呵呵。”

在场几位大佬都在苦笑。

心里在想,这话听着怎么就那么别扭呢?

……

……

军事会议结束。

刘瑾在奏捷的上奏上署名,回到后面歇宿的客房内,一脸黯然神伤。

朱凤跟着进来,见到刘瑾神色还有些奇怪道:“既是奏捷,刘公公何意这般神情?”

刘瑾无奈道:“小朱将军,您是有过大功在身的人,不理解咱家这些小人物心中的苦楚,就说太子对咱家来西北,可是寄予厚望的,让咱家有什么战情,要及早往京城去信相告知。您说今天这捷,咱家怎么跟太子说啊?”

“哦。”

朱凤这才知道刘瑾为什么这么苦恼。

除了是因为刘瑾自己在追求建功立业,也因为刘瑾背后还有个“鞭策”之人,就是当朝太子。

“那刘公公还是要据实以陈啊。”朱凤提醒。

“啊?小朱将军,您言笑呢?就算给太子去信,不必太负责任,但欺瞒之事,咱家还是做不出来的,该是怎样就是怎样……是说咱只有出兵剿套,才有机会建立大的功业,是这般吧?”

刘瑾一脸热切。

他本来还以为,自己守在偏头关内,等着将士们去立功,自己跟着沾光奏捷便可以。

这不就是之前张永在偏头关和宁远立功的法门吗?

为什么换到我身上,就要跟随大军出征,甚至要进草原,冒那么大的风险呢?

朱凤道:“陛下如何安排,我也不知,我更多是听命而为。张兄临走时跟我说,让我听秦老和王郎中的话,我照办就是。”

“您还真是……听话啊。”刘瑾不自觉就想讽刺朱凤。

越是恨这小子不争,越是想数落他。

你说你都是当朝名将了,别人都把你当王威宁第二,你背后还有张周这样的大靠山,你居然跟我说你打算听命而为,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说你胸无大志都是客气的。

“我去睡了。”朱凤道。

“没心没肺啊……”刘瑾嘀咕道。

朱凤问道:“刘公公说什么?”

“哦,没事,我是说您要早些歇息,以备来日再战,没风没浪就是最好的。”刘瑾笑着解释。

对别人他完全不用这么客气,讽刺你就讽刺你了,你还敢跟咱家吹胡子瞪眼不成?

但对朱凤……

先不论朱凤背景如何,就说他刘某人,还等着跟朱凤建功立业,把这位大佬得罪,自己的差事也没法当。

……

……

奏捷三人的上奏,以快马传驿往京师。

第二天下午还没到日落,战报就传到京城,战报清楚落到了正在坤宁宫内跟妻儿吃晚饭的朱祐樘手上。

“奏捷了吗?好啊。”

朱祐樘笑望着来传信的戴义。

一旁的朱厚照瞪起眼来:“是不是刘瑾?就说刘瑾继承了儿臣的志向,一定是赢了!哈哈。”

朱祐樘皱眉。

这儿子果然还是没文化,还继承?刘瑾是你儿子朕的孙子不成?你死了吗?

等朱祐樘把铅封的奏捷奏疏打开,看到上面的内容,脸上笑容仍旧不减。

对偏头关的军将来说,杀三个人的战果实在是不值一提,因为他们知道对他们的爵位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但对皇帝来说,所看重的则是朱凤和王琼一到偏头关,就敢出兵作战,而且还把鞑靼人给“吓跑”,这符合他主动出击的战略意图,至于杀三个人……那就纯粹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这就好像在弘治十五年朱晖他们五路大军剿鄂尔多斯,剿了个寂寞一样,反正结果达到就行。

不然还真指望西北旷日大战,一战厎定草原啊?

“怎样,怎样?”

朱厚照在旁边则是一脸热切。

朱秀荣坐在那手里端着饭碗,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自己的父兄,她小小年岁还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继续用膳!”张皇后不能劝丈夫,只能拉儿子。

朱祐樘笑道:“挺好,偏关出兵百里,鞑靼应势而撤,大明偏关安稳不必担心威宁侯过世的影响,接下来朕就可以放手准备出兵河套之事。”

朱厚照眨眨眼,问道:“那杀了多少鞑子?”

“三个。”朱祐樘这些话都是说给儿子听的。

“三个?”朱厚照一听差点掀桌子。

闹呢?

说得这么惊心动魄,好像西北马上要平定了一般,结果就杀了三个?

“父皇,儿臣没算错的话,鞑子至少有三万、三十万人吧?只杀三个……真就能放心出兵了?不怕他们卷土重来?”朱厚照对此结果非常不满。

朱祐樘道:“用兵之事你当是拨弄算盘珠子?赶紧用饭,来日好好修习于书经,西北战场的事少理会!都是秉宽把你带坏了!你再这么不思课业,朕就不让他再去给你讲兵法!你自己掂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