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孰功孰过?(2/5)

“那也要看人家张先生是否肯教你啊,态度要诚恳,也不用每样都学,你都学会了还有本宫什么事?不过有些复杂的兵法什么的,就由你来学,本宫不想记那些晦涩的兵法要义,听着就很头疼……”

这下高凤等人更是感觉到背脊发凉。

这个熊孩子啊,大明的储君,未来大明的皇帝,好像跟那个传闻中的叫门皇帝太像了啊,都是想倚重个太监出征?

不过好像这位还好点,至少还有个牛逼的张秉宽在。

“去!”朱厚照道,“到奉天殿看着,如果那边结束了,早点回来通知本宫,本宫等着跟他学炮战的战法。”

由丘聚走出来提醒道:“太子殿下,您忘了陛下不允许您派人在外盯着了?”

朱厚照皱眉道:“本宫这是一心向学,父皇都不支持?没个眼力劲,你们也都跟刘瑾好好学学!别总给本宫添堵!”

“是。”

丘聚也是一脸悲哀。

之前在军政方面的事情上,尤其是涉及到骑兵作战,他因为之前学习过一些相关的内容,朱厚照很喜欢问他。

但现在刘瑾不但能管着太子玩乐,连带兵打仗的事都想插一杠子,这让东宫剩下几个太监的生存空间在逐渐降低。

危机意识,贯穿于在场每一个太监身上,连刘瑾都不例外。

……

……

奉天殿内。

由萧敬将辽东战况的进一步总结,给呈报过来,因为战事结束已经临近两天,消息发出的时间也都在回兵之后,近乎可以将战果全数统计。

但令朱祐樘稍微有些遗憾的是,最终统计结果,朵颜三卫骑兵死亡的人数,还是没有超过千人。

九百七十人……

是否过千,似乎在功勋上差别很大,尤其这次不单要赏朱凤和张延龄他们,还要赏赐张周。

要知道上次的偏头关大战,最后也只是晋升了个侯爵,晋升了个伯爵而已,如果这次要升得太多,就会出现文官集团一直在在意的“先例”的问题,文官做事讲规矩,就在于要以成例作为引子,如果上次的功劳都只赏成那样子,这次就该平缓一点了。

不过好在,这次好像没了张周升侯爵的困扰。

“……朕本是要赐给张卿家永宁侯的职位,但他再三推辞,所以此事做了一些变通。”

永宁伯是之前大明镇守宣府、屡次破鞑靼的名将谭广的爵位,但谭广生前并未得世券,也就没把永宁伯的爵位传承下去,只是在死后追封永宁侯。

而永宁伯的爵位在历史上,于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之后,又册封给了王皇后之父王天瑞。

这次朱祐樘有意要赐张周为“永宁侯”,既是有取西北永宁之意,又好似是将张周跟谭广当初的事迹相映,毕竟张周也是破鞑靼所取得的功劳。

朱祐樘又道:“永宁侯的爵位,朕也不是说就此不封赏了,暂且先记下,此乃是他相助大明九边破敌的功勋。朕要晋升他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挂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督造火炮,留翰林院内为翰林侍讲平时常侍于经筵日讲。赐一子荫锦衣卫指挥佥事,一子荫锦衣卫千户……剩下的,朕再酌情赏赐。”

给的官职太多。

当朱祐樘说完,在场的大臣一个个都大眼瞪小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