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传胪(2/4)

林庭道:“先前在人前,也不好意思问你,有关舍妹的那首词……”

也不寒暄废话,反正殿试都考完了,只剩结果没出,林庭现在就单刀直入问及那首词的事。

张周笑道:“不是你妹妹写的吗?”

“秉宽,明人不说暗话,舍妹因此事受困扰颇多,还请释疑。”林庭也算客气的。

你张周拿一首词说是我妹妹写的,没跟你吹胡子瞪眼是看不出你有什么恶意,但文人也将求个实事求是。

张周摇头:“其实林兄你就不该问,有些事非要明说吗?”

“那就是你……”

林庭也是聪明人。

既然不是妹妹写的,还没别人承认是其写的,那就只能是张周的大作了呗?

张周没否认,也就等于是承认。

林庭道:“那你为何不自己……”

张周道:“功名于我如浮云,再说一点虚名而已。若是林兄你不解,或可请教于令尊。”

“家父?”林庭多有不解。

这难道是我父亲的授意?

张周其实是告诉他,你父亲还觉得是周太后让我这么干的,其实我不过是想早点把你妹妹打发别让她缠我……果然你们家的人性格都是一脉相承的,喜欢给人找麻烦。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放榜了!”

正说着,门口已有礼部的官员出来,手持金榜,准备张榜公布。

随后也会排队,进宫准备参加传胪大典。

……

……

奉天殿内。

朝议还在进行中,而当天议题的重点,在于有西北的御史参劾成国公朱辅到延绥之后固守不出,有延误战机的嫌疑,并且还有遇敌而撤的情况。

朱祐樘昨夜派萧敬去烦扰张周,关键点便在此。

不是说皇帝对朱辅不追究,朱辅就可以安然无恙,他在西北干的事,其实科道的言官清清楚楚,达延汗的人马在延绥周边越闹腾,朱辅的压力也越大,你不出兵就会被参劾,就看皇帝怎么论定了。

“诸位卿家,成国公就算在延绥并无进益,至少也没有造成地方被劫,不是吗?”

朱祐樘在朱辅的问题上,还是会替其说两句的。

张周没偏帮朱辅,但皇帝会觉得,这是朕钦点的总兵官,他在没犯大错的情况下,你们凭什么要让朕把刚调去西北不多时的朱辅给撤职查办?

兵部尚书马文升道:“陛下,延绥涉及到周边屯田数十万亩,若鞑靼持续不退,而边军持续也无动向的话,只怕会影响到春播、夏收等事,各处关隘当严防死守,或可对于鞑靼袭扰人马做驱离之举。”

马文升也没支持直接出兵草原。

但朱辅总把兵马缩在关塞里,他是更反对的。

鞑靼人来,不接战就罢了,连追都不追,双方更没有任何实质的交兵,现在延绥周边的人畜是有城塞保护,但田地周围可没有城墙阻隔,鞑靼人的铁骑想践踏就践踏。

谢迁也走出来道:“陛下,如今九边用兵之重,也当转移到延绥、宁夏和固原等处才是。”

说来说去,大臣还是对于皇帝在辽东设伏的事有意见。

没听说过大明要把辽东防备当成重中之重的道理,毕竟大明在蓟辽只设巡抚,都未曾设置过总制级别,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也没去过辽东那边,干嘛要听张周的把重点转移呢?

朱祐樘道:“鞑靼在延绥周边也无大举犯境之意,多也不过是一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传报,等真有事的时候再说吧。”

皇帝没有理会马文升和谢迁的建议。

或者说,根本没理会的必要。

朕是说让朱凤去宁远备战了,但这影响到西北局势了吗?备战用的还不是辽东本地的人马?

你们非说如今大明的边地防备重心转移,朕也没说把王威宁调辽东去吧?

现在要拿朱辅在延绥缩着这件事来做文章,还不如说让朕多增派人马到三边,可秉宽都说了,现在草原部族就算遭遇到天灾人祸,他们现在也不敢大举犯境,既然明知道那边不会出大事,为什么还要加强防备?

难道往三边调拨钱粮物资,成本就小?

……

……

君臣在有关九边用兵重点的问题上,闹得有些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