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殿试(2/2)

……

……

奉天殿前。

皇帝亲临,并设了御座。

三百名贡士各自将自带的笔墨和镇纸等都摆好之后,起身,准备给皇帝行礼。

殿试之前,考生要膜拜皇帝,以体现出是天子门生。

随后由台阶上的太监,宣读皇帝的旨意,先体现出对考生的礼遇,随后第二份,就是当天的考题。

“让他们都回各自的位置,开始吧。”

朱祐樘没拘泥于形势。

在他跟萧敬做了吩咐后,殿试正式开始。

发卷。

明朝从乡试开始,所有的考卷都是印刷出来的,并找人提前检查过,所以考生无须听清楚宣读诰敕的人到底在说什么。

张周坐在前面,抬头就能看到皇帝。

而此时朱祐樘也在笑看着他,君臣之间第一次这般泾渭分明,却也带着几分亲和。

名义上,君在上而臣在下,但其实是朋友,朕是来见证朋友中进士的。

……

……

“制曰:朕惟自古圣帝明王之致治,其法非止一端,而孔子答颜渊问,为邦但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为言说者,谓之四代礼乐然,则帝王致治之法。礼乐二者足以尽之乎?

“宋儒欧阳氏有言,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当时道学大儒称为古今不易之至论,今以其言考之,上下数千余年,致治之迹,具在可举而论之乎。”

“夫三代而上,无容议矣,汉高帝尝命叔孙通定礼乐,负鲁两生不至,谓礼乐积德百年而后兴。厥后三国分裂,其臣有诸葛亮者,而世儒乃或以礼乐有兴,或以庶几礼乐许之,盖通与亮之为人,固不能无优劣,要之于礼乐,能兴与否,亦尚有可议者乎。”

“我国家自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创业,圣圣相承百有余年,礼乐之制作,以时以人宜无不备矣,然而治效之隆未尽复古,岂世道之升降不能无异耶,抑合一之实,犹有所未至耶。”

“朕祗承丕绪,夙夜惓惓欲弘礼乐之化,益隆先烈而未悉其道,子诸生其援据经史,参酌古今,具陈之,朕将亲览焉。”

……

……

殿试题目,张周发现,与历史上别无二致。

会试被他提前“泄题”,导致题目全改,但殿试题目显然是早就有定案的,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出现更动,至于这题目是出自于谁,张周也无须知晓。

这道策问。

是经史策,论的是“礼乐教化”,或者可以称之为“礼乐治国”。

题目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讲孔子利用“答颜渊问”,引出礼乐治国的典范,所谓的礼乐,就是以规矩治国,什么身份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乐,不同人之间的接触,用符合自己身份的礼。

第二部分是欧阳修所论述的古代礼乐治国的情况。

三代而上,说的并不是夏商周,而是尧舜禹这三代,讲的是古圣人治国,全是靠礼乐,而到了三代之后,有点“礼崩乐坏”的意思,以规则来定刑罚,礼乐治国就成了虚名。

第三部分是论述从汉高帝到明朝之前“上下数千余年”在礼乐治国方面的得失,提到了两个关键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一个是“叔孙通定礼乐”;一个是“诸葛亮礼乐有兴”,自古对于诸葛亮辅佐阿斗的事,被认为是礼乐教化的典范,所以拿他作为例证。

这道考题也没有对叔孙通和诸葛亮二人的事做定论,提出“亦尚有可议者”,意思是只提出这两个人,你们考生还是要论一下礼乐兴国是否有可行性。

叔孙通定礼乐时,尚且有鲁二生不知时变,你们考生不会认为这其中就没有可商榷的地方吧?

到第四部分,那就关键了,从明太祖开始,论述本朝礼乐之治的得失……或者说只有得,没有是失。

客气点,说是得失,但考生不能不识相。

大明治国那是传自天意,怎可能会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算可能会有被人非议的点,那也一定是小人不知其义,恶意中伤……乃乱臣贼子也!

第五部分是说,朕出这道题目,就是因为一直在思考礼乐之治的事,一直想参透其中的奥秘,也偶有一些所得,今天出此题目,就是跟诸位卿家一起探讨一下。

你们要“援据经史,参酌古今”,写一篇文章来论述一下,要把上面所涵盖的五部分一一都论述清楚,不要有错漏的地方。

说朕会亲览,其实是个托词,皇帝看不看是另一回事。

殿试考题嘛,理论上皇帝都会看,但看几份,就不是你们考生需要关心的。

答题吧各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