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洞悉人心(2/3)

刘健摇头:“有什么道理呢?即便真有人有那神通,算出题目,也不该到处张扬,这对其有何好处?”

本来谢迁就是脑洞大开做一个假设,说得他自己都快相信了。

但听了刘健的话,瞬间如一盆冷水,把谢迁的幻想给扑灭。

李东阳显得很懊恼,主要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想法被别人探知,他显得很焦灼,他道:“谁又能洞悉人心呢?看来来年的会试,不会太简单,就算无人鬻题,外间的舆论也不会罢休。”

……

……

泄题的人,自然是张周了。

这是张周所能想到,改变来年会试走向最简单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反正蝴蝶效应已起,来年会试的题目基本也保不住,还不如趁着效应扩大之前,先把真实历史上弘治十二年会试的考题给放出去……真就给你们来个提前鬻题,只要题目出现过,朝中也引起讨论了,那题目就不再是题目。

张周最初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何一定要这么做。

但等做完之后,他思忖了一番,发现自己是非这么做不可。

因为……

他现在太高调了,历史上是唐寅、徐经卷入此案,很可能会因为他的高调,同场竞技的那些举人容易把妒火发到他身上,到时也会把他卷入其中。

不要指望皇帝的宠信。

程敏政够得皇帝欣赏吧?那还是皇帝的恩师,皇帝自始至终一直都在回护。

最后怎样?还不是死于诏狱内残酷的严刑?

阎王好过,小鬼难缠。

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跟文官集团有任何的交集,文官也不会把他当自己人……在遇到鬻题案这么大的事情时,文官很可能会裹挟着舆论,把他这个另类的书生往沟里带。

到时皇帝就算有心相护,也不是说一定能保得住他。

但凡卷入其中,指望大明朝司法体系还他公道?程敏政之死,还有唐寅一生的落魄,就是最好的反面案例。

这两天,张周并没心思去想题目放出去以后所带来的后果。

因为他这里,又多了两个来“蹭事”的勋贵子弟,便是庆云侯长子周瑛,还有长宁伯长子周瑭。

这对堂兄弟。

他们本身是看不起张周的,只是奈何他们的姑姑有令,不得不前来。

周瑛年已三十多,而周瑭年岁小一些,跟张周年岁相当,二人直接上门来,也不说拜师,就说要鞍前马后给张周跑腿……这是好听的说法。

说不好听的,他们就是来跟着张周混日子,张周去哪他们还要监督着。

堂兄弟俩来了不到一个时辰,就打道回府,说是第二天再来。

应付工事都应付得很勉强。

朱凤有点不甘心,拉着张周到一边诉苦:“张兄,你可一定要记着我去西北的事,不能再让别人去,张仑那小子也不行!”

朱凤很怕自己到手的立功机会飞了。

现在连周家都开始往张周身边派人,他意识到再不用点什么手段,好像就不能将张周套牢。

张周道:“我答应你的事,会做到。至于外戚家那两位……你觉得我很想招呼他们吗?最近如果他们再来,你就说我在家里备考,没时间招待,等会试结束以后再说!”

张周也的确不喜欢这种带徒弟的方式。

如果给他是一些好苗子还行。

全都是一群屁大本事没有,连上马都费劲的勋二代,能做点什么?

张仑的情况算是几人中最好的,自幼习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