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2/2)

这种情况在宋仁宗和宋英宗身上都屡见不鲜。

第二......

拨人,则是汴京城内即将被裁撤的闲官和很多准备科举考试的士子。

这群人,就要比上面那群人聪明多了。

他们先是得知寇勇那拨人要去宣德楼前静坐,然后才聚集在了一起。

这群人里,最郁闷的是那些还未有功名的书生学子。

那些闲官至少还享受过朝廷待遇。

而这些一心想着往里钻的书生学子,还没钻进去,发现里面开始往外赶人了,心里怎能不难受。

这群人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跟在那群荫封官员的后面,也去静坐,讨要一个说法。

而第三拨人,就是被裁撤的禁军士兵了。

这些士兵,多是手艺人。

能建屋修桥,能栽花种草,有的是蹴鞠高手,有的是说书达人,但就是不会打仗。

突然要少一份俸禄,他们也甚是肉疼,但他们并不敢像前面两拨人那样去宣德楼静坐。

他们是兵。

聚众就意味着造反,并且享受不了“刑不上士大夫”的福利。

他们只能观望着,并盼望着另外两拨人能将《兵政三百条》完全推翻。

汴京城里的这些动静,自然悉数传到了赵顼的耳中。

赵顼无半分着急,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

翌日。

赵顼刚来到垂拱殿。

司马光便拿着第一期的《大宋月刊》大步流星地走来了。

赵顼看司马光那自信的表情,便知后者定然对此刊很满意。

“官家,本期共收稿六十四篇,选中八篇,内容皆是关于精兵简政的策论!”司马光面色激动。

赵顼翻开目录一看,笑问道:“朕记得前几日,欧阳修还说自己写了两篇,都没选上?”

司马光点了点头,很认真地说道:“欧阳相公虽开一......

代文风,堪称大宋的文坛领袖,但……但在策论上确实一般。”

“还有王安石,他也写了?”赵顼看到王安石的名字,不由得惊呼道。

“臣与介甫私交甚笃,便让其写了一篇,臣看过之后,觉得八篇之中,此篇为冠!”

要知,八篇策论中,也有司马光的一篇。

“哦?”赵顼翻开书页认真看了起来。

赵顼越看越开心,这几篇策论,均是从各个角度阐述精兵简政的益处,各个都有案例分析,且文字也是通熟易懂,适合民间传播。

而当赵顼看到最后一篇王安时撰写的《覆国论》时,忍不住连道三声“好”字。

“好!好!好呀!”

此篇《覆国论》角度甚是清奇。

王安石反其道而行之,在策论里讲述了若大宋没有进行这次精兵简政,在五年、十年、二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此策论,字字如刀。

让人看后,忍不住汗毛竖起,笃定若没有此次精兵简政变法,大宋必亡。

赵顼高兴地说道:“命崇文院、大理寺、进奏院、国子监、太史局等刻书馆立即刊印,以最快的速度刊印分发,让百姓都看到此刊的内容。”

“臣遵命!”司马光拱手道。

他隐隐觉得仅凭《大宋月刊》,就能让自己名垂青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