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1章幸福的烦恼外来人口分流之策(2/2)

这三年,汴京城涌入了多少外地人口,户部都有记录,调查起来并不费事。

而寿州作为大宋第一个开启改革的地方,知州蔡京自然也存有记录,写一封信便能问出来。

……

翌日午后,秋日灿烂。

赵顼缓步走在汴京城的街头。

街道上,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叫卖声。

这时,赵顼看到一个卖书籍的摊贩,不由得笑着走了过去。

“摊主,最近生意如何呀?”赵顼拿起一本书翻阅起来。

“哈哈,这位公子,这里可是汴京城,天子脚下,你没听说那句话吗?汴京城内要饭的,都比乡下拥有二十亩地的地主老财有钱!这里,到处都是钱,有本事的挣大钱,没本事的挣小钱!老头子我挣个小钱,够湖口了!”

“有趣,有趣!”赵顼笑着拿起一本书,朝着前方走去。

而后面跟着的徐虎立即付了账,然后跟了上去。

紧接着,赵顼便在街头闲逛起来,不逛酒楼茶馆,只逛那些街头上的摊贩,不时还询问两句。

“俺是河南府的,朝廷的政策是真中呀,俺……俺开张半个月都比过去三个月挣得多了,今年能回家置办三间大瓦房了!”

“俺就是个卖腊肉的,以前在大名府,一天二十斤都卖不完,到了汴京城,一天能卖二百斤呢!再卖三个月,俺……俺就有钱娶媳妇了!”

“这位公子,真是抱歉。你来晚了,我家的广寒糕一般午后就卖完......

第0211章幸福的烦恼外来人口分流之策

了,你最好明日午时前便来,不然你还有可能吃不到!”

……

汴京城街道的摊贩们,生意贼好。

徐虎跟在后面,听到这一声声夸赞之语,不由得说道:“官家,这……这真是我大宋开启盛世的征兆呀!”

赵顼笑了笑,轻轻叹息了一声。

在别人看来,汴京城俨然已经是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了。

街道繁华,商贸繁荣,百姓没有饥寒之忧,且事端极少,鲜有杀人放火偷盗行骗的事情发生。

但赵顼作为大宋皇帝,居安思危,思考的角度与多数人都不一样。

他需要看得更加长远,并且结合大宋所有城市的发展趋势。

他看出了不妥的地方。

汴京城的繁华,完全是举全国之力打造出来的。

这里有最优秀的官员,最精明的商人,最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还有品质最佳的商品,最好的禁军士兵守卫。

在没有战乱的情况下,其发展的如此繁茂,本就是理所当然。

但是,汴京城与其他城市,差距正越来越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外地百姓大量涌入汴京挣钱,就是这个原因。

未来,将会有更多人为了发财而选择汴京,因为这里满地都是机会。

而要解决汴京人口增长问题过快的办法,不应该是提高房价将人撵出去,而是,让那些外地人所在的城市也具有像汴京城这样的吸引力。

赵顼让韩绛和苏辙调查的那两项数据,正是为此。

五日后。

韩琦和苏辙来到垂拱殿,呈上了调查的数据内容。

“官家,据户部与开封府联合调查,近三年来,涌入大宋的外来人口,增加了近百万人,其中尤为今年最多,截至上个月底,今年汴京城的涌入人数已突破五十万人。其中,来自京东西路南京应天府、京西北路西京河南府......

第0211章幸福的烦恼外来人口分流之策

、河北东路北京大名府,这三个地方的人数最多。

这三个地方分别为路名和治所,乃是距离汴京城最近的三个区域。

“另外,寿州这三年的外出人数共计有两万余人,其数量远远小于周边各州府。”

听到这一系列数据,赵顼不由得笑了。

“与朕预料的几乎一样,朕知晓该如何解决汴京人口大量涌入的问题了。”

韩琦和苏辙纷纷抬头看向赵顼。

“当下,汴京城常住人口已逾二百万,而纵观其他城市,人数超过二十万人的城市只有杭州、成都、洛阳、明州等五州,其他大多数州府人数都在十万人以下。和汴京相比,实在是太弱了!”

“特别是你刚才提到的三个地方,其距离汴京近,故而很多商人都跑到汴京来做买卖了,商人、文人流出严重,这从应天府、河南府、河北府三地去年的税收就能看出来。汴京城是吸着他们的血发展起来的,按照此种模式,这三个地方的百姓只会越来越穷!”

“而寿州外出人口较少的原因是,寿州的改革发展最快,很多商人与农人在当地看到了发展下去的希望!”

“朕认为,要解决汴京的人口增速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三个地方发展起来,让更多的本地人留在本地!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增加汴京城的房价,而是将汴京周边的这三个地方发展起来!”

顿时,韩琦和苏辙都变得兴奋起来。

这绝对是个好想法。

“官家,此策确实比增加汴京房价要好多了!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发展汴京和寿州的经验,完全可以通过改革法令,让这个三个地方对当地百姓有更大的吸引力。比如对本地人适当降低商税,州府扶持地方商人发展等等,让大多数当地百姓们看到更明朗的发展空间,他们就不愿再背井离乡,前来竞争激烈的汴京城了!......

第0211章幸福的烦恼外来人口分流之策

”韩琦非常激动地说道。

苏辙补充道:“事不宜迟,此事年前就要做,就要让当地百姓感受到变化。因为很多人在过年时,便会考虑到底是否前往汴京,若年后再开始执行法令,便晚了!”

赵顼点了点头,说道:“朕的打算是,派遣三名特使,分别前往京东西路、京西北路和河北东路,辅助当地的主官,争取在半年内完成人口引流任务,你们可有推荐人选?”

“首先,三名特使的身份要能压住当地主官,其次还要清楚汴京城商贸改革和寿州农事改革的全部内容,最后,还要有勇有谋有决断力,能够快速推进当地商业贸易发展。这样看来,其实合适的只有朝堂上几位相公了!”

苏辙认真地分析道。

其实苏辙非常想去,因为此事是个大美差,完成之后,那是有大功绩的,但是他还不够资格,能力也略显不足。

赵顼和韩琦都点了点头,苏辙所言,甚有道理。

韩琦想了想,道:“官家,臣举荐司马光、王安石与王陶三人,此三人符合标准,且完全能够胜任此事!”

听到这三人,赵顼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笑着说道:“朕心中也有三个人选,你们听听是不是比他们三人更合适?”

韩琦和苏辙都是一愣。

这三人已经是大宋朝堂官员的改革变法的即战力了。

就连韩琦都自叹不如。

纵观大宋朝堂,别说找出三个比此三人优秀的官员,一个都不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