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之儒家小师叔 第一百九十八章,朝堂平衡和科举(2/2)

    因为如此下去,儒家弟子将会充斥在秦国朝堂的方方面面,如果只是基层还好说,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儒家弟子靠着政绩来到了中高层,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变成一言堂的情况。

    有了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情世故会让他们抱成团来相互取暖,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防止一家独大,掌控朝堂,就需要其他的人制衡,当初秦昭襄王时期,为了对抗掌握秦国的楚系外戚,大肆招收六国的士人入秦,让他们进入朝堂,来对抗楚系,为的就是平衡朝堂,但是现在秦国朝堂儒家系正在逐渐变为另一个楚系。

    如今的儒家九卿,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都是儒家的人,姚贾在被李斯接替廷尉之后,便去担任典客,负责秦国的外交事务了,而公孙白则是担任着典客的三属官之一的行人,而子游这个儒家系的首领身为王师地位等同三公,可以插手过问秦国大小政务,相当于是丞相,如今看来儒家在秦国朝堂的势力已经说是第一也不为过。

    如果不是有着吕不韦担任着丞相,靠着六国士人以及半残的赵系楚系来制衡,现在的秦国已经是儒家的一言堂了,所以这样下去很危险,如果真的被搞成了一言堂,先不说决策的事情,哪怕是招收人才都会变得困难重重,百家中的人才也会因为顾忌儒家的势力,从而选择其他的国家。

    嬴政看着自己的智囊团,其中三个都是儒家的人,军方还好,儒家不精兵事,他们无法插手,也幸好子游公私分明,将自己和儒家分开了,否则现在的九卿中就不是只有三个人是儒家弟子了。

    “幸好大王看到了这封奏章,否则将会铸成大错。”子游说道。

    “可能是祖宗保佑吧,寡人早上醒来批阅奏折的时候随手拿了一个,恰好是这个,否则也发现不了。”嬴政说道。

    “秦国不断对外扩张,需要大量的士人入住,秦国尚武,文风稍弱,无法支撑起来如此规模的用人,只能依靠向六国取士,这是秦国长期的弊端,而山东六国中,士人儒家弟子占据大多数,这是无法改变的格局。”李斯说道。

    当初六国的士人主要是百家和权贵大族,其中百家是主力和大族占据大多数,权贵稍逊,而百家和大族中儒家弟子又是大多数,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之前因为儒家对秦国的偏见,加上秦国和儒家之间的矛盾,让儒家弟子不愿意入秦,后来荀子在一些文章中夸奖了秦国的政策,这才改变了一些,秦国和儒家的矛盾稍微缓和了一些,一些儒家弟子也入秦了,孟贡和姚贾也是因此入秦的。

    历史上扶苏的老师被选为淳于越也是为了缓和秦和儒家的矛盾,因为治理天下需要太多的人才和官吏,这些人才和官吏无论是平民还是权贵大族都是儒家弟子居多,所以始皇帝才会让扶苏偏儒家,为的就是打开这个局面,但是没想到的是选择错人,让淳于越给扶苏教的只会当一个忠臣,而忘记了如何当一个帝王了。

    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无解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除了儒家之外的士人也入秦或者大力培养秦国本土士人。

    “要想解决这个办法有两个办法,第一着重培养老秦人,无论老秦人学的是什么,他们忠心的只有秦王一个,而且是国家培养,可以规定他们学习的学问,第二,引入百家,成立如当初稷下学宫般,成立大秦学宫,让百家在秦国生根,当时哪怕儒家弟子居多,但是依然有着百家弟子的存在,可以制衡儒家,如此可以打破一言堂的情况。”韩非说道。

    众人听闻点头,吕不韦又说道

    “但是如此选取人才的范围将会变小,秦国人才储备主要是招贤馆,而招贤馆招收人才的时候,虽然不看出身,但也会重点放在大族和百家身上,如此太过于被动,无法做到吸引天下英才。”

    除了六国取士之外,秦国选取官吏,主要是三种,军功爵位,举荐和征辟,但是后面三种在质量和数量上完全不及招贤馆,招贤馆也有着自己的弊端,被动、吸引力不够,而且招贤馆设立在咸阳,虽然地方也有,但地方的招贤馆中的士人想要来到了咸阳的招贤馆,大多需要地方官员的举荐,所以导致大量的人才被错过。

    而且时间长久下去,朝堂就会被垄断,平民愈发没有出头的机会。

    “但是招贤馆对比其他国家已经是最大能够招收人才的办法了,仲父有其他办法吗?”嬴政说道。

    “臣愚钝,没有。”吕不韦摊手说道,他知道问题所在,要是能想出办法不早就做了吗?

    “科举取士。”子游说道,要想要打破这种情况,只能靠着科举取士,而且科举取士也可以放心的用儒家,科举取士的相对公平在于大家渠道是一样的,都是靠成绩而不是关系,而且通过不同的考试科目可以选举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儒家弟子再多也不可能每个类型都有。

    感谢书友20210731211213510给我全部错字语病和语句不通顺纠出来了,十分感谢,已经联系编辑打开修改了,下午我会逐个修改的。

    (本章完)